营养均衡,从施儿佳开始!

首页>育儿讲堂 > 婴儿早教 >
为什么妈妈在,孩子就不乖?真相让人心疼…
时间:2019-08-26 11:47:49 作者: 点击

妈妈不在,孩子就是乖宝宝;妈妈在,孩子就变成淘气包。
 
同一个孩子,如此判若两人的表现,究竟还是天性使然?还是教育方式出了Bug?
 
1
 
最近一段时间,精神几乎一直都是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。
 
每天出门上班的时候,女儿都会和我上演一场“生离死别”。
 
下班回到家之后的每一刻,她都会像一个树袋熊一样,恨不得挂在我身上。
 
上厕所要跟着,一脸宠溺的看着我蹲马桶;吃饭要抱着,打死也不坐宝宝椅;稍微有点不顺着她的时候,她就大哭大闹。

 
跟老公、婆婆吐槽娃难带。
 
老公一脸骄傲的说:你不会带孩子,总是把孩子弄哭,宝宝跟着我的时候,可乖了。
 
婆婆也欲言又止的说,我正想和你商量,你要不每天中午别回来了。
 
你不回来我们玩的挺好,你一回来,她就不乖,还经常惹得孩子大哭。
 
一肚子的委屈瞬间涌上来!
 
为什么女儿跟着别人的时候,是天使宝宝,跟着我就根本不像人类的孩子?

 
曾经,我也无比自责:
 
是不是我的养育方式有问题?
 
是不是我对她的爱与关注不够多,让她对我如此依恋?
 
她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,这将来会不会影响性格?
 
2
 
困惑了许久,也去问了很多妈妈。原来,家有“磨娘精”的妈妈真的很多。
 
也有很多妈妈,采取的是像我一样压制的方式,先克制情绪安抚,克制不住的就大吼一顿。
 
但是我知道,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。
 
最终让我释怀的,是一位妈妈的劝解,她说:
 
宝宝跟你黏,是因为只有跟你在一起时,她才是无所顾忌的!而且,孩子能黏你的时间,真的没有几年。
 
换个角度想,孩子“磨娘”那是因为他们知道,妈妈是他们最亲近的人,在妈妈面前,他们可以肆无忌惮。
 
而且,这些“撒泼”也是有更大的积极意义的。
 
早教专家林怡说:孩子的很多负面行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现的小漩涡,看似微不足道,底下却暗流涌动,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。
 
孩子们的心智发育逐渐成熟,有了“小心机”知道这样能释放情绪,让自己获得满足,还会向妈妈寻求帮助,这对孩子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。

 
内心安定,愿意表达负面情绪的孩子,比看起来听话懂事的孩子,要幸福的多。
 
3
 
其实,孩子的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,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动机。他们不是故意使坏,只是为了表达某种需求。
 
我们仔细回想一下,孩子不乖、黏妈妈的时候,是不是这几种情况?
 
1. 三岁以前,宝宝本来就和妈妈更亲密
 
孩子三岁以前,对妈妈的依恋最为激烈。
 
因为十月怀胎,他们在子宫这样“安全”的环境中,熟悉了妈妈的心跳、味道,这种依恋难以割舍。
 
想要他们长成一个“独立”的人,这个过程是逐渐的,而不是突然的。
 
当然,这种依恋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逐渐变淡,我们不要粗暴的制止,保护好孩子脆弱又敏感的心,不让宝宝失去安全感。

 
2. 知道妈妈的底线,而不敢去试探别人的
 
孩子跟妈妈以外的人不敢“撒野”,其实是他们心智成熟的一种“小心机”。
 
他们知道,自己即使撒野妈妈还是会亲亲抱抱他们,可是对于别人,他们就“怂”了,没有“胆量”去试探。
 
3. 需求得不到满足,以“磨娘”的形式发泄
 
很多职场妈妈,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,最多就是从晚上回到家到孩子睡觉的那三个小时。
 
时间久了,孩子的内心总会不安。他们不知道,妈妈为什么不陪着他们,更不确定妈妈会不会回来,还爱不爱他。
 
所以见到妈妈后,他们会表现出“分离焦虑”。
 
其实,宝宝们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,对妈妈的渴望,以一种“求关注”的方式在发泄。
 
 
4
 
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与回应,她们长大后内心才能是充满安全感的,遇到挫折也愿意跟父母倾诉,不至于一个人活成“无比懂事”的模样。
 
再反观那些和和妈妈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,是彼此的福气。
 
因为他们足够信任我们,愿意在我们面前撒娇;因为我们给了他们足够的爱,让他们不惧怕对我们表达与发泄。
 

 
5
 
妈妈在的时候,孩子格外不乖,这根本上就是他们对安全感旺盛的需求。
 
那么,我们这份安全感的给予,除了陪伴,还要做到这几件事。
 
1. 足够的耐心,允许他们发脾气
 
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,我们的理智也可能已经崩溃,但是还是要跟即将爆发的自己说一声暂停,大吼大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,还会让孩子缺乏安感的表现愈演愈烈。
 
平静而温和的对待,不打压,不惩罚,就对了。

 
2. 离开时告诉宝宝,你要去做什么、回来的时间
 
大部分的宝宝都是有分离焦虑的,因为他们分不清离开和消失的区别。
 
就像小孩子很喜欢玩“藏猫猫”的游戏,因为他们喜欢那种“消失”又“出现”的惊喜。
 
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妈妈是走了,还是消失了,他们会局促不安。
 
所以暂时离开的时候,一定要告诉孩子,妈妈会回来的。
 
最好能把时间量化,比如,时针到了12那里的时候,妈妈就回来了。

 
3. 高质量陪伴,不用时间换取自己的满足感
 
我们总是以为长时间与孩子的厮守,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。其实不是的,安全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感知,他们能够确定爸爸妈妈能看到我,他们爱着我。
 
所以陪伴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,优质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。
 
帕蒂·惠芙勒在《倾听孩子》一书中指出:
 
孩子喜欢在家里,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,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。孩子被理解的越多,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。
 
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,比任何教育技巧都重要。
 
下次孩子再只对妈妈“作妖”的时候,想想这背后的积极力量。
 
毕竟,当他们逐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之后,我们才会意识到,他们这么黏我们的时光,真的很珍贵。

分享到:

公司名称:上海今古合生命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2010 施儿佳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44355号